賀 「921地震十周年特集」 贏得亞洲電視獎Asian Television Awards最佳時事節目

亮相館影像文化為Discovery頻道所製作的
「921地震十周年特集」
贏得亞洲電視獎Asian Television Awards最佳時事節目!


亞洲電視獎今年是第15年舉辦,共有15個國家或地區超過1000個電視節目和戲劇作品參賽,亮相館影像文化所製作的紀實電視節目連續兩年入圍亞洲電視獎,2009年以聚焦台灣:脊椎神醫入圍「最佳社會意識」類節目,今年則同時有「921地震十周年」入圍最佳時事節目,與「華語流行音樂帝國」入圍最佳音樂節目。

「921地震十周年」原來的故事架構是,先介紹地震與台灣的關係,並試圖從科學與非科學面向來談大家最關心的「地震」,所鎖定的主要人物來呈現重建的故事,他們是:

東勢王朝自救會會長林獻義,放棄原本的事業,帶領社區居民一起重建理想家園,成為民間自救行動的典範。

邱文傑建築師負責921地震園區和新故鄉見學園區的設計與興建,這長達數年的歷程,他心中對地震造成破壞的感觸,有什麼樣的變化。

新故鄉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將鷹取紙教堂從日本搬到台灣,成為社區營造及地震社區重建的交流平台。

空手道教練黃泰吉、廖德蘭夫婦又以怎樣的理念,捨棄收入頗豐的台中道館,成為失依學童的「保母」,讓學習空手道成為孩子前進的動力。

謝英俊建築師則與邵族一起重建家園,並將獨特的鋼構工法帶到四川協助重建。


然而,這些故事都是過去式,缺乏可記錄的、進行中的素材,在與Discovery亞洲總監Vikram開會後調整了方向,調整為呈現「十年來的進步」,並將前述的主要人物加上change maker的形象,增加了科學家對地震的研究成果、高科技廠房如台積電與核電廠的防災機制,以及救災機制的份量。

台大地質系教授陳文山研究「竹山漕溝」,分析車籠埔斷層錯動的次數,推算出錯動的頻率為300~400年一次;

中央大學教授馬國鳳則研究車籠埔斷層滑移帶的奈米顆粒,推測未來斷層錯動的形式。

中央大學教授劉正彥反其道而行「向上發展」,他把氣象局累積六十年的資訊拿來做分析,發現發生地震期間,天空電離層濃度會下降,藉此「預測」地震。

台大地質系吳逸民教授則研發出地震即時警報系統,偵測到p波訊號即發出警告,未來希望能運用在家庭與公共場所。

921後發展的救災機制則以內政部的「中央災害應變中心」為核心,靈活調度空勤總隊與各地消防單位,並展現災後購置的生命探測器等高科技搜救裝備。

其他還有921時損傷的一級古蹟-鹿港龍山寺藉助新科技重建的過程、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進行中的研究、潤泰研發出的,可以節省資源並抵抗強震的新鋼筋結構,以及101大樓採用何種結構工法以克服地震與強風的威脅。

在一部片子短短45分鐘裡要放入這麼多素材,使剪接師必須以非常快的節奏讓故事推進,整部片超過一千個鏡頭,又破了導演的紀錄。

製作時間雖短,幸運的是,在新聞局的支持下,幾乎所有受訪者都非常願意配合。這部片從台灣北部的金山拍到墾丁的核電廠,可說是西岸走透透。在造訪中部災區時,感受到濃厚的人情味,以及台灣人樂天的生命力;但不時看見崩塌的山坡與脆弱的檳榔樹,也令人憂心颱風與地震會持續損害這些地區。也是提醒國人應居安思危,隨時做好面對災難的準備。


導演黃建亮與Discovery頻道合作,始於2005年「台灣人物誌I」林懷民(榮獲亞洲電視獎最佳紀實娛樂影片獎第二名)、2006年「台灣人物誌II」吳清友等人物故事,2008年起又以深入探討台灣社會議題的「聚焦台灣」系列紀錄片,由五個完全不同的面向剖析台灣現狀,2009年則拍攝了「921地震十周年特輯」。

而今年的新作「總統府的故事」為中華民國100年賀歲之作

黃建亮表示,十分榮幸能有機會與Discovery國際頻道長期密切合作,六年內完成八部記錄長片,雖然對亮相館影像文化製作公司是個嚴酷且繁重的考驗,但集合眾人的智慧、才華與心血,可以把台灣的多元豐富的風土民情推上國際舞台,是他與工作團隊最大的愉悅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