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人物-黃建亮掌鏡 記錄名人的另一面


邱祖胤/專訪  (20090221)

 因為拍攝Discovery「台灣人物誌」中的林懷民和吳清友,原本從事平面攝影的黃建亮(見圖,黃建亮提供)終於嘗到當導演的滋味,現在他是國內竄起的紀錄片導演之一,黃建亮說他年輕時的夢想就是拍電影,但是就讀研究所時體悟到「電影是花錢的玩意」,心想沒錢就別玩吧!沒想到人生轉了一圈,四十歲之後居然有機會成就夢想。

 留美回台十年間,黃建亮主要以攝影家、大學老師自居,二○○五年因緣際會參與新聞局「台灣人物誌」紀錄片拍攝工作,原本拿相機的他以前只要管好自己就好,突然得面對製作團隊眾多的不同意見。

 當黃建亮知道要拍林懷民,他就丟出許多想法,想呈現這位台灣民眾既熟悉又陌生的偉大藝術家,而且他還想把批評林懷民的聲音剪進片中,「我發現林懷民講台語的時候最有魅力,也最有衝勁,而他居家時的細膩、焦慮與矜持,卻也有不為人知的另一面,這些我都想把他拍進來。」

 最令黃建亮感動的是,他隨著雲門舞集赴希臘,拍攝舞團演出的過程,表演結束後一位老者前來向林懷民致意,表示他在這座古劇場看了這麼多表演藝術,只有雲門的演出稱得上是希臘悲劇。黃建亮忠實記錄了老者與林懷民的互動,可惜這一幕以及講台語、爆粗話的林懷民,礙於製作單位的考量,最後都未被剪接進去。

 拍攝誠品書店創辦人吳清友,則是另一次特殊的經驗。「我們只有第一次開會時看到吳清友本人,之後他便消失長達半年時間,這教我怎麼拍?」而過程中,公關部門的官方說法,也為工作帶來干擾。「紀錄片有很多種,但最無趣的就是歌功頌德那種!」最後終於拍到吳清友本人,卻因為無法突破心防,片子眼看就要朝「無趣」的方向進行。

吳清友回鄉卸心防
拍出情感
後來黃建亮靈機一動,安排吳清友回台南馬沙溝老家,久未回鄉的吳清友果然一回家就變了一個人,像個孩子一樣完全卸下心防,到處與熟人話家常、談往事,黃建亮才有辦法為這部紀錄片添加了血肉與情感。


○○八年黃建亮拍攝脊椎名醫張國華,他從事脊椎外科手術廿五年,獨創十二項手術方法,執刀超過一萬六千次,震驚國際,黃建亮一見面即開門見山要求要拍他手術的經過,藝高人膽大的張國華竟一口答應,這反而讓劇組人員充滿壓力,因為誰也不知手術房裡會發生什麼事,後來順利拍了七場手術的過程,且均全程記錄。

黃建亮從小對影像就有敏銳的感受力,十幾歲就開始拿相機亂拍,只要有攝影展就會去看,後來看到柯錫杰、郭英聲及李小鏡等人的作品,深受震撼,才開始思考自己該拍什麼?「我很自覺的去拍一些廟宇、農村等非都市的影像,想拍出一些表面看不到的東西,我想那種味道可能就是文化吧。」


從小就愛攝影成癡
感受敏銳
家中對這個愛攝影成癡的孩子一點辦法都沒有,雖然不太贊成他以此為業,卻也拗不過固執的他,一九八六年黃建亮在家人默許下,前往美國伊利諾大學攻讀電影及攝影學位,「我在美國念的本來就是電影,但念完之後我就認清拍電影是很花錢的一件事,所以就斷念了。」


從事影像藝術創作廿年來,黃建亮有許多感觸,他認為創作是有成本的,為什麼要用這種媒材創作?資金夠不夠?準備好了嗎?每一位從事藝術創作的人都要先問清楚自己。拍紀錄片更是如此,獨立拍片也許自由度很高,但絕對不能拍一部只有導演一個人覺得好看的自爽式影片,畢竟拍片是很昂貴的事,唯有充分理解,才會知道自己的分寸。


黃建亮說話時總是睜大眼睛專注看著對方,彷彿他這部犀利的人肉相機早已調好光圈與焦距,隨時準備按下快門。


原始連結

沒有留言: